当前位置: 爱诗词/古诗/新嫁娘词三首

新嫁娘词三首

唐朝王建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参考资料: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757页 .<br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28-329页 .<br />

注释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未识:一作“不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参考资料: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757页 .<br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28-329页 .<br />

鉴赏

  这组诗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厨下”)最受推崇。下面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兼诗学分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余恕诚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像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王建的其它诗文

唐朝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朝王建

蓬莱正殿压金鳌,红日初生碧海涛。
闲著五门遥北望,柘黄新帕御床高。

殿前传点各依班,召对西来八诏蛮。
上得青花龙尾道,侧身偷觑正南山。

龙烟日暖紫曈曈,宣政门当玉殿风。
五刻阁前卿相出,下帘声在半天中。

白玉窗前起草臣,樱桃初赤赐尝新。
殿头传语金阶远,只进词来谢圣人。

内人对御叠花笺,绣坐移来玉案边。
红蜡烛前呈草本,平明舁出阁门宣。

千牛仗下放朝初,玉案傍边立起居。
每日进来金凤纸,殿头无事不多书。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未明开著九重关,金画黄龙五色幡。
直到银台排仗合,圣人三殿对西番。

少年天子重边功,亲到凌烟画阁中。
教觅勋臣写图本,长将殿里作屏风。

丹凤楼门把火开,五云金辂下天来。
阶前走马人宣尉,天子南郊一宿回。

楼前立仗看宣赦,万岁声长拜舞齐。
日照彩盘高百尺,飞仙争上取金鸡。

集贤殿里图书满,点勘头边御印同。
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

秘殿清斋刻漏长,紫微宫女夜焚香。
拜陵日近公卿发,卤簿分头入太常。

新调白马怕鞭声,供奉骑来绕殿行。
为报诸王侵早入,隔门催进打球名。

对御难争第一筹,殿前不打背身球。
内人唱好龟兹急,天子鞘回过玉楼。

新衫一样殿头黄,银带排方獭尾长。
总把玉鞭骑御马,绿鬃红额麝香香。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鱼藻宫中锁翠娥,先皇行处不曾过。
如今池底休铺锦,菱角鸡头积渐多。

殿前明日中和节,连夜琼林散舞衣。
传报所司分蜡烛,监开金锁放人归。

五更三点索金车,尽放宫人出看花。
仗下一时催立马,殿头先报内园家。

城东北面望云楼,半下珠帘半上钩。
骑马行人长远过,恐防天子在楼头。

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
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

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
天子不教人射杀,玉鞭遮到马蹄前。

内鹰笼脱解红绦,斗胜争飞出手高。
直上碧云还却下,一双金爪掬花毛。

竞渡船头掉采旗,两边溅水湿罗衣。
池东争向池西岸,先到先书上字归。

灯前飞入玉阶虫,未卧常闻半夜钟。
看著中元斋日到,自盘金线绣真容。

红灯睡里唤春云,云上三更直宿分。
金砌雨来行步滑,两人抬起隐花裙。

一时起立吹箫管,得宠人来满殿迎。
整顿衣裳皆著却,舞头当拍第三声。

琵琶先抹六么头,小管丁宁侧调愁。
半夜美人双唱起,一声声出凤凰楼。

春池日暖少风波,花里牵船水上歌。
遥索剑南新样锦,东宫先钓得鱼多。

十三初学擘箜篌,弟子名中被点留。
昨日教坊新进入,并房宫女与梳头。

红蛮杆拨贴胸前,移坐当头近御筵。
用力独弹金殿响,凤凰飞下四条弦。

春风吹雨洒旗竿,得出深宫不怕寒。
夸道自家能走马,团中横过觅人看。

粟金腰带象牙锥,散插红翎玉突枝。
旋猎一边还引马,归来鸡兔绕鞍垂。

云駮花骢各试行,一般毛色一般缨。
殿前来往重骑过,欲得君王别赐名。

每夜停灯熨御衣,银熏笼底火霏霏。
遥听帐里君王觉,上直钟声始得归。

因吃樱桃病放归,三年著破旧罗衣。
内中人识从来去,结得金花上贵妃。

欲迎天子看花去,下得金阶却悔行。
恐见失恩人旧院,回来忆著五弦声。

往来旧院不堪修,近敕宣徽别起楼。
闻有美人新进入,六宫未见一时愁。

自夸歌舞胜诸人,恨未承恩出内频。
连夜宫中修别院,地衣帘额一时新。

闷来无处可思量,旋下金阶旋忆床。
收得山丹红蕊粉,镜前洗却麝香黄。

蜂须蝉翅薄松松,浮动搔头似有风。
一度出时抛一遍,金条零落满函中。

合暗报来门锁了,夜深应别唤笙歌。
房房下著珠帘睡,月过金阶白露多。

御厨不食索时新,每见花开即苦春。
白日卧多娇似病,隔帘教唤女医人。

丛丛洗手绕金盆,旋拭红巾入殿门。
众里遥抛新摘子,在前收得便承恩。

御池水色春来好,处处分流白玉渠。
密奏君王知入月,唤人相伴洗裙裾。

移来女乐部头边,新赐花檀木五弦。
缏得红罗手帕子,中心细画一双蝉。

新晴草色绿温暾,山雪初消渐出浑。
今日踏青归校晚,传声留著望春门。

两楼相换珠帘额,中尉明朝设内家。
一样金盘五千面,红酥点出牡丹花。

尽送春来出内家,记巡传把一枝花。
散时各自烧红烛,相逐行归不上车。

家常爱著旧衣裳,空插红梳不作妆。
忽地下阶裙带解,非时应得见君王。

别敕教歌不出房,一声一遍奏君王。
再三博士留残拍,索向宣徽作彻章。

行中第一争先舞,博士傍边亦被欺。
忽觉管弦偷破拍,急翻罗袖不教知。

私缝黄帔舍钗梳,欲得金仙观里居。
近被君王知识字,收来案上检文书。

月冷江清近猎时,玉阶金瓦雪澌澌。
浴堂门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谢面脂。

未承恩泽一家愁,乍到宫中忆外头。
求守管弦声款逐,侧商调里唱伊州。

东风泼火雨新休,舁尽春泥扫雪沟。
走马犊车当御路,汉阳宫主进鸡球。

风帘水阁压芙蓉,四面钩栏在水中。
避热不归金殿宿,秋河织女夜妆红。

圣人生日明朝是,私地教人属内监。
自写金花红榜子,前头先进凤凰衫。

避暑昭阳不掷卢,井边含水喷鸦雏。
内中数日无呼唤,拓得滕王蛱蝶图。

内宴初秋入二更,殿前灯火一天明。
中宫传旨音声散,诸院门开触处行。

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
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

树叶初成鸟护窠,石榴花里笑声多。
众中遗却金钗子,拾得从他要赎么。

小殿初成粉未乾,贵妃姊妹自来看。
为逢好日先移入,续向街西索牡丹。

内人相续报花开,准拟君王便看来。
逢着五弦琴绣袋,宜春院里按歌回。

巡吹慢遍不相和,暗数看谁曲校多。
明日梨花园里见,先须逐得内家歌。

黄金合里盛红雪,重结香罗四出花。
一一傍边书敕字,中官送与大臣家。

未明东上阁门开,排仗声从后殿来。
阿监两边相对立,遥闻索马一时回。

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
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小随阿姊学吹笙,见好君王赐与名。
夜拂玉床朝把镜,黄金殿外不教行。

日高殿里有香烟,万岁声长动九天。
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

宫花不共外花同,正月长生一半红。
供御樱桃看守别,直无鸦鹊到园中。

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太仪前日暖房来,嘱向朝阳乞药栽。
敕赐一窠红踯躅,谢恩未了奏花开。

御前新赐紫罗襦,步步金阶上软舆。
宫局总来为喜乐,院中新拜内尚书。

鹦鹉谁教转舌关,内人手里养来奸。
语多更觉承恩泽,数对君王忆陇山。

分朋闲坐赌樱桃,收却投壶玉腕劳。
各把沈香双陆子,局中斗累阿谁高。

禁寺红楼内里通,笙歌引驾夹城东。
裹头宫监堂前立,手把牙鞘竹弹弓。

春风院院落花堆,金锁生衣掣不开。
更筑歌台起妆殿,明朝先进画图来。

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
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银泥。

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
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众中偏得君王笑,偷把金箱笔砚开。
书破红蛮隔子上,旋推当直美人来。

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学阿谁。

青楼小妇砑裙长,总被抄名入教坊。
春设殿前多队舞,朋头各自请衣裳。

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
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

玉箫改调筝移柱,催换红罗绣舞筵。
未戴柘枝花帽子,两行宫监在帘前。

窗窗户户院相当,总有珠帘玳瑁床。
虽道君王不来宿,帐中长是炷牙香。

雨入珠帘满殿凉,避风新出玉盆汤。
内人恐要秋衣着,不住熏笼换好香。

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袴朱衣四队行。
院院烧灯如白日,沈香火底坐吹笙。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迎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鸳鸯瓦上瞥然声,昼寝宫娥梦里惊。
元是我王金弹子,海棠花下打流莺。

忽地金舆向月陂,内人接著便相随。
却回龙武军前过,当处教开卧鸭池。

画作天河刻作牛,玉梭金镊采桥头。
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

春来睡困不梳头,懒逐君王苑北游。
暂向玉花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

步行送入长门里,不许来辞旧院花。
只恐他时身到此,乞恩求赦放还家。

缣罗不著索轻容,对面教人染退红。
衫子成来一遍出,明朝半片在园中。

弹棋玉指两参差,背局临虚斗著危。
先打角头红子落,上三金字半边垂。

后宫宫女无多少,尽向园中笑一团。
舞蝶落花相觅著,春风共语亦应难。

宛转黄金白柄长,青荷叶子画鸳鸯。
把来不是呈新样,欲进微风到御床。

供御香方加减频,水沈山麝每回新。
内中不许相传出,已被医家写与人。

药童食后送云浆,高殿无风扇少凉。
每到日中重掠鬓,衩衣骑马绕宫廊。

唐朝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唐朝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唐朝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唐朝王建

胡蝶,胡蝶,
飞上金枝玉叶。
君前对舞春风,
百叶桃花树红。
红树,红树,
燕语莺啼日暮。

唐朝王建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
水宿沙行如海鸟。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衣寒衣湿披短蓑,
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出。
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我愿此水作平田,
长使水夫不怨天。

唐朝王建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唐朝王建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唐朝王建

忆昨痴小年,不知有经籍。常随童子游,多向外家剧。
偷花入邻里,弄笔书墙壁。照水学梳头,应门未穿帻。
人前赏文性,梨果蒙不惜。赋字咏新泉,探题得幽石。
自从出关辅,三十年作客。风雨一飘飖,亲情多阻隔。
如何二千里,尘土驱蹇瘠。良久陈苦辛,从头叹衰白。
既来今又去,暂笑还成戚。落日动征车,春风卷离席。
云台观西路,华岳祠前柏。会得过帝乡,重寻旧行迹。
作者信息
  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享年约六十七岁。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
古诗文分类
© 2021 爱诗词 | 渝ICP备2021003345号-1 |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3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