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诗词/古诗/闽中秋思

闽中秋思

唐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译文

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
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参考资料: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34-135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70-271 .

注释

北畔是山:指闽中地势,北边是连绵的山脉。南畔海:指闽中南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只堪:只能的意思。图画:指画画。不堪行:指行走起来十分困难。

参考资料: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34-135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70-271 .

鉴赏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杜荀鹤的其它诗文

唐朝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唐朝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

唐朝杜荀鹤

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余。鬓白只应秋炼句,
眼昏多为夜抄书。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
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

唐朝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
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唐朝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唐朝杜荀鹤

劚破苍苔色,因栽十数茎。窗风从此冷,诗思当时清。
酒入杯中影,棋添局上声。不同桃与李,潇洒伴书生。

唐朝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
县民无口不冤声。
新来县宰加朱绂,
便是生灵血染成。

唐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唐朝杜荀鹤

粝食粗衣随分过,堆金积帛欲如何?
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

唐朝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
岩谷时闻折竹声。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作者信息
 杜荀鹤(846~904),唐代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唐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
古诗文分类
© 2021 爱诗词 | 渝ICP备2021003345号-1 |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3178号